暑假到了,這次的四日遊,不畏酷暑的強大威力,我們要來去南部玩囉!
首先,來到的景點是~板陶窯。安排行程的時候,剛好看到板陶窯在賣團購券,所以買了團購券來去看看,順便讓孩子參與DIY的活動。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地址: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42-3號
電話:05-7810832
傳真:05-7810146
板陶窯的窯燒公仔都好可愛呢!
連垃圾桶都那麼可愛啦!
因為青蛙座椅太燙,所以蹲著拍照。
在小羊身上也是用蹲的,否則屁屁不保。
石蔗車
西元1500~1910年(石車),早期是用來榨取甘蔗製糖的工具。材質是青斗石或泉州白之花崗岩。利用牛隻以環狀24小時旋轉,每兩小時更換一次人,須趕牛往前推進。中國至1960年代才停止獸力生產。
超可愛且令人會心一笑的學生時代記憶。
因為實在太熱了,所以換了團購券的飲料後,就躲進冷氣房DIY去了!
DIY方面可選擇相框製作或音樂盒製作,音樂盒貼好馬賽克磁磚是擺著好看的,音樂盒本身有點兩光。
內急的小男孩,最終到底上到廁所了沒?
華麗的馬賽克牛。
到處都充滿著童趣。
還有令人動容的親情場景。
超有趣的屁屁談心座椅。
歐巴桑我好喜歡這組庭園座椅,好想買回家喔!
接著來去參觀靜態文物展示囉!
如此華麗的作品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不過,大家這樣的作品一定很眼熟吧!
這不就是臺灣廟宇上常見的剪黏藝術工藝嗎?!看上去非常華麗,但是背後製作的辛苦過程,也只有師傅們可以體會吧!
場景換到外頭啦!也就是我們到板陶窯的對面租車去環遊板頭村啦!
開台第一座笨港原鄉。
笨港,是明朝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另有一說是指明天啟元年),顏思齊等廿八位兄弟率眾搭十三艘船登陸台灣的地方,也是顏思齊、鄭芝龍等率先開墾之地,共建立笨港十寨,以笨港所在地為第一寨,開啟台灣地區集體遷移開墾的新頁,在此之前來台開墾者僅是零星個體,笨港的開發,到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時,已是明朝承天府北邊最大市鎮。位在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的笨港,從顏思齊開墾迄西元一七四九年,住戶已達四千餘戶,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年)「諸羅縣志」就已明白記載「笨港街,商賈輳集,台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這一時期,台灣有「一府、二笨、三鹿港」之說,笨港的繁榮,僅次於台南府城。
資料來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content.edu.tw/local/chayi/dingliu/literature/shinkang/2.htm
清康熙五十五年,時值西元一七一六年,笨港街設置笨港公館,十五年後的清雍正九年(西元一七三一年),福建總督劉世明條陳台灣事宜,即表示:諸羅縣笨港地方,煙戶繁多,姦良莫辨,請添設縣丞一名,令其查拏巡緝」,而有了笨港縣丞署,另有巡檢署、水餉館、陸餉館、鹽務署、水師營汛,設有三座砲台、三座望高樓、三座煙墩,可說是台灣府北邊最大的軍、政、商中心。
資料來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笨港縣丞署最早設在笨港街的磚仔窯,雍正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四年)時,遷到板頭厝。
笨港的繁榮,諸羅縣志和續修台灣府志已記載,從諸羅縣志記載「笨港地方廣闊,內港紆迴,為縣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隻」,可一窺笨港港灣的面貌,了解笨港的地位。
進入乾隆年代的笨港,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一年)重修台灣府志,指笨港街是大市鎮,但清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年)出版的「續修台灣府志」,則已指笨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駢闐,俗稱「小台灣」。
女生偷窺男生?
這貓咪讓我想到了魔女宅急便。
阿明啊!你給我回來啊......
好可愛的羊咩咩喔!
板頭村的特色信箱。
嘉南大圳:怎麼這裡的嘉南大圳比我想像中的還小啊?
沿途都設有座椅,騎車騎累了還可以休息一下再出發喔!
黃金鐵道~灣仔內站。
千里眼與順風耳,還配備現代科技產物呢!真飛迅啊!
咦!遠有個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趕快來去看看吧!
結果還有段距離,還經過牆面有著梵谷風的馬賽克貼畫,然後再右轉才能到我們要去的目的地呢!衝到累死了!
唉呀呀!終於抵達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了!結果是一座橋啊!考古的地方呢?趕快來去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