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到了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

 

i00076  

 

還沒看到考古場地,就被對面的河堤剪黏大壁畫給吸引過去啦!

 

i00078  

 

工藝做得超精細的啦!

 

i00080  

 

實在是太美了!

 

i00082  

 

稍微拍了一下照片,大家才願意上去橋上找考古場地。原來,這座橋是復興鐵橋啊!

 

i00083  

 

復興鐵橋

 

i00084  

 

站在橋上考古園區,還可清楚的拍到對面的堤防。

 

i00085  

 

復興鐵橋與考古園區是在一起的。考古場地就在牆面樓梯下方。

 

i00088  

 

i00089  

 

i00090  

 

i00091  

 

i00092  

 

這就是清朝的古蹟,沒有太多講解,有點可惜。

 

i00095  

 

板頭村連導覽地圖都拼貼畫耶!

我們現在所處的大壁畫地點是在圖上的左上角桐花標誌處,才晃了不到一半!

 

i00096  

 

i00080  

 

i00098  

 

i00103  

 

剪黏大壁畫集錦

 

i00105  

 

回到板陶窯附近的板頭厝車站了!因為太熱,小孩決定剩下的行程要坐車子來完成。

 

i00106  

 

拍張紀念照再還車吧!

 

i00108  

 

板陶窯的草泥馬可愛多了!

 

i00110  

 

板陶窯對面民房的交趾陶壁畫也有趣。

 

i00111  

 

i00112  

 

i00114  

 

上了車,我們往板頭車站與頂菜園方向過去。

 

i00115  

 

頂菜園路口熊熊意象公仔。

 

i00117  

 

i00118  

 

頂菜園鄉土館

 

i00119  

 

小孩嫌熱不想下去參觀,殘念!

 

i00122  

 

i00124  

 

只好在外面的公車上拍拍照走人。

 

i00123  

 

古亭畚

竹條、石灰、泥土和稻殼建成的穀倉,用以儲藏糧食。

 

i00095  

 

離開頂菜園,我們換到導覽圖的右半部參觀去囉!

 

i00127  

 

縣丞古道

 

i00129  

 

i00130  

 

這裡家家戶戶的門牌號碼不盡相同。

 

i00132  

 

縣丞署舊址

 

i00134  

 

長天宮

1716年,諸羅縣笨港公館於笨港街建立,1734年,因位於北港溪邊的公館,地勢危險,於是遷移至板頭厝,相傳長天宮原為笨港縣丞署的所在。


1959年八七水災,長天宮後方的堤防破裂,北港溪水直沖廟宇、屋舍,神像大多流失,僅正殿上的媽祖仍安然坐在那裏,因此倍受村人敬仰。正殿門楣上,懸掛著書有清末曇花一現的「祺祥」年號「長天宮」橫匾。
地址:新港鄉板頭村9號

 

資料來源:嘉義縣新港鄉公所

 

i00135  

 

修繕過的百年古井。

 

i00136  

 

河道旁欄杆上也有交趾陶作品鑲嵌在其中。

 

i00137  

 

i00138  

 

介紹當地歷史及民俗的壁畫。

 

i00140  

 

繼續往荒涼的笨港古街開去。

 

i00142  

 

貼近當地生活的壁畫。

 

i00144  

 

寶天宮旁的洗手間壁畫也好可愛呢!

 

i00146  

 

寶天宮

歷史記載新港鄉灣仔內舊屬笨港打貓西堡板頭厝庄,位居北港溪南側緊鄰笨港縣丞署、笨港街要扼。先民開台創建篳路藍縷、400年來輾轉遷移顛沛流離,歷經漳泉族群械鬥分離、林爽文事件抗敵滅村危機,並經連年水患,先有乾隆15年後有嘉慶2年受颶颱侵襲,笨港溪泛濫成災,河道切割,1959年八七水災將灣仔內一分為二成為頂灣仔內與下灣仔內聚落。

縣府指出,寶天宮於1985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主神五年千歲,左祀關聖帝君,右側福德正神,上奉南極仙翁、觀音佛祖與陸壓真人等神明,921地震後宮傾樓危,2003年時任主委吳文祥奉旨重建,歷經10年募集重建落成,祈佑五年千歲、觀音佛祖及眾神護佑信徒「福德安康,福壽雙臨」。

 

資料來源:臺灣.好新聞網頁

 

i00150  

 

寶天宮前南極仙翁涼亭。

 

i00147  

 

海賊板頭號~貌似假日才有開。

 

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小孩吵要進飯店,所以只好草草結束,離開板頭村,來去吹冷氣去囉!

 

~~~~~~~~~~~~~~~~~~~~~

 

i00151  

 

寶天宮旁中營大將軍廟。

 

20140712嘉義新港一日遊  

 

五營信仰總論

五營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權政體為範本,自有一套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玉皇大帝是掌理宇宙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後者則包括天兵(36天罡或軍將)、地兵(72地煞)和五營神兵,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果說合稱為「神軍」的天兵、地兵是中央軍的話,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

這套五營神兵的信仰,根據李豐楙的研究,最遲在漢晉以前即已形成,並出現於文獻中:

從有社開始,就逐漸有「五營」的概念,文獻中較早提到的是在漢晉之間的道經,這只是下限,因為「五營」的觀念一定是流傳很久之後才被記錄到書中的,因此可能在漢朝或更早就已形成(李豐楙,1998:117)。 

台灣因係移民社會,信仰沿襲原鄉中國,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不過,後來也因地制宜,逐漸在地化,形成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尤以和王爺信仰與聚落(庄頭;自然村落)的結合,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

所謂五營 

所謂「五營」,即以庄頭或庄廟為中心,依五行方位而設的「兵營」,分別是: 

東營,東方,青旗,九夷軍,9千9萬兵。

 南營,南方,紅旗,八蠻軍,8千8萬兵。

 西營,西方,白旗,六戎軍,6千6萬兵。

 北營,北方,黑旗,五狄軍,5千5萬兵。

 中營,中央,黃旗,三秦軍,3千3萬兵。 

這種用色概念與方位的配置,來自傳統的五行觀念,即:木配東方屬青為春,火配南方屬紅為夏,金配西方屬白為秋,水配北方屬黑為冬,土配中央屬黃,構成循環關係的結構空間,象徵宇宙運轉的秩序系統;其中又受到「中心—四方」觀念與民間禮制的影響,相互結合而形成如此穩固、嚴謹的五營信仰概念。

一般認為,五營軍隊番號採「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秦」、之說,多少反映了漢人本位主義的一統觀念,應係「建都關中」以後所衍生的思想。

從先秦到兩漢,確定了關中、三秦的關係,早期道經形成期正是關中已失而遺存歷史記憶的時代,故法籙中所保存的三秦為關中、長安為定都所在的中央象徵。如此一個三秦軍衛守長安、洛陽,就被象徵化為神話創造的宇宙中心點,以帝都的政權中心而結合了經濟力、軍事力,終而成為文化版圖、國家神話的中央象徵。因此關中即為三秦軍將的戍守、屯駐,即是實質的鞏固帝都,而都城、王宮又是禁衛要點,是為中心的中心,凡此即為「三秦軍」特別突出其為中央禁衛軍的屬性。至於四境、四周邊防所環列的東夷軍、南蠻軍、西戎軍、北狄軍,即是中央/邊緣的對照,其重要性乃是防衛於外(李豐楙,2003:561)。

 

資料來源:黃文博《南瀛五營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611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