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離開石門古戰場記念碑,我們來到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逛逛。

 

http://titv.ipcf.org.tw/content.jsp?id=5984

原視每日新聞介紹

 

牡丹社事件是中國方面的稱法,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這起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因誤闖臺灣民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身亡,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也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維基百科對此事件之稱呼:琉球漂流民殺害事件、琉球漁民殺害事件、宮古島民台灣遭難事件、台灣事件等等,沒有一個統稱。

 

 

IMG_4547  

 

IMG_4548  

 

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導覽圖

 

IMG_4549  

 

步道開始,還有可愛的起點加油牌。之後就是一連串牡丹社事件介紹的故事解說牌。

 

IMG_4550  

 

排灣族牡丹舍住屋

 

IMG_4551  

 

排灣族牡丹社男女及其服飾。

 

IMG_4552  

 

恆春地方下十八社中的牡丹大社。

 

IMG_4553  

 

牡丹社事件之一:部落生活

 

IMG_4554  

 

仿琉球進貢船

 

IMG_4555  

 

牡丹社事件之二:族群相遇

 

1871年10月18日 (明治4年,同治10年)10月一艘琉球國宮古島向那霸上繳年貢的山原號, 回航時遭遇颱風,漂流至臺灣東南部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幾天後遇上高士佛社原住民,54人慘遭出草,死者包括仲宗根豐見親(忠導氏玄雅)十四世孫忠導氏玄安,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楊友旺、楊阿才營救下前往臺灣府,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琉球館,乘船歸國。史稱宮古島民臺灣遭害事件。此類事件在當時不時發生,按慣例皆由中國政府撫卹並送回琉球王國與日本政府無涉。

但日方於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廢藩置縣」時,薩摩藩改為鹿兒島縣,原本為薩摩藩屬的琉球王國被改隸於鹿兒島縣,1872年日本政府單方廢止琉球王國,設置「琉球藩」,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向清朝總理衙門提起此事時,大臣毛昶熙答覆:「二島(琉球與台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今日本岡山縣小田郡)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台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來回應,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昶熙回答:「(台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日方便向「無主番界」出兵。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4556  

 

八瑤灣

高加馨:牡丹國小教師

 

IMG_4557   

  

雙溪口

 

IMG_4558  

 

牡丹社事件之三:誤解與衝突

 

IMG_4559  

 

西鄉從道

 

日本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為「蕃地事務局都督」,向英、美等國租用輪船,僱用美國軍事顧問李仙得(C. W. Le Gendre,又名李讓禮),準備對臺灣出兵,並事先派遣樺山資紀、水野遵來台調查。

但在出兵前夕,英美等國卻轉變態度表示反對,聲明中立並拒絕租借船艦給日軍。日本政府迫於外交壓力決定停止此次行動,大久保利通並親自到長崎下令罷兵。但西鄉從道以「已經準備妥當」為由拒不受命,斷然率領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這也成為日後日本軍國主義軍官在戰場上獨斷獨行的濫觴,充分表現出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個原型(prototype),亦即軍事的先行與政治的追認。著名文史學家司馬遼太郎曾評論這次出兵完全是無名之師,可稱為「官制的倭寇」(日語:「官製の和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4560  

 

歸順保護旗

 

IMG_4561  

 

牡丹社事件之四:日本出兵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5月8日,日軍於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日本陸軍中校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原住民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敗逃,牡丹舍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經此一役,多數採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佔領後焚燒村屋並撤回射寮營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終於投降。

日軍移營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博物館附近)長期駐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4562  

 

古戰場

 

IMG_4563  

 

被日軍所擄獲的牡丹社少女。

 

IMG_4564  

 

牡丹社事件之五:浴血古石門

 

IMG_4565  

 

繼續往祭祀平台方向前進。

 

IMG_4566  

 

牡丹社事件之六:迂迴游擊戰

 

IMG_4567  

 

海博館內之日軍本營地紀念碑

 

IMG_4568  

 

海博館附近龜山。

 

IMG_4569  

 

潘文杰

 

在清末日初的時代,斯卡羅人豬朥束社頭目的權勢最大,被認為是「琅嶠下十八社」的總頭目,尤以卓杞篤(Toketok)、潘文杰最為顯赫。

 

IMG_4570  

 

西鄉與琅嶠十八社頭目

 

IMG_4571  

 

牡丹社事件之七:談判與議和

 

日本5月中旬出兵台灣,清廷隨即於5月下旬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巡閱為名來台,主持台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李鴻章允調唐定奎率領的淮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赴台,該部隊熟習西洋槍砲,是淮軍主力。當年農曆九月中旬以後到十月間陸續抵台,使得雙方戰力情勢逆轉,沈葆楨的談判地位因此頓時提升了許多。

 

加上此時日軍因熱病侵襲,病歿650人(陣亡者僅20餘人),又已耗軍費1260餘萬日圓(尚未計算購買運兵用船舶的770萬日圓),深感難以持續。於是日本政府派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赴中國交涉。

 

當時沈葆楨及李鴻章對情勢皆有清楚的判斷,分別上疏表示日本急於謀和,實因情勢窘迫。因此中國政府起初態度強硬,軍機大臣文祥公開表示,對於日本方面要求的軍費賠償表示:「一錢不給」。

但大久保商請英國公使威妥瑪為調人,強勢介入。於是中日兩國在1874年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約,共有三條:

1.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2.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中國定給撫卹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

3.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兇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4572  

 

南排灣石板屋遺址

 

IMG_4573  

 

牡丹社事件之八:影響與變化

 

在中國方面,不言賠償兵費,而將五十萬兩銀錢拆成十萬兩的「撫卹」與四十萬兩的「購買道路房屋」,算是在保存顏面的情況下息事罷兵。

 

但因為條約中有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字句,日本據此認定中國不否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地。(1875年)繼續進行「琉球處分」,令琉球終止向中國朝貢,復在1879年迫使琉球國王尚泰移住東京,派軍警進駐琉球,廢止「琉球藩」改設「沖繩縣」,但中國並未放棄琉球宗主權對日本提出抗議。1880年,在前美國總統格蘭特調解之下,日本提議割沖繩島以北歸日本,宮古、八重山島屬中國,但最後中國以不義為由,並未同意此瓜分建議。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擊敗清朝,台灣割讓給日本,無力繼續過問琉球問題,琉球遂在國際默認下歸屬日本,但因中國與日本之間並沒有簽訂任何條約放棄琉球的宗主權改歸日本,直至今日中華民國與大陸亦未正式與日本政府簽訂條約承認日本政府擁有琉球主權。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體認到臺灣的重要性,轉為積極治理臺灣,增設府縣,1884年爆發中法戰爭後,在1885年建立福建臺灣省,即臺灣省,並欲對台灣東部及原住民地區進行開發,防止外國勢力以原住民治理問題進犯台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4578  

 

愛與和平紀念碑

 

IMG_4574  

 

牡丹社事件之九:愛與和平

 

牡丹社事件之文化資產:

  • 琉球藩民墓: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清同治10年(1871年)因颱風漂流至恆春八瑤灣的琉球居民五十四人被排灣族人出草,死者屍首由楊友旺及客籍張眉婆、林碰獅等人以一塚安葬於統埔村落邊,日本政府藉此事在同治13年(1874年)發動「牡丹社事件」,日軍首領西鄉從道每年給付年金,囑咐林阿九家族代為管理祭祀。日治時期定期祭拜維護,大正14年(1925年)當年倖免於難的琉球人島袋龜在來台發起琉球藩民墓整修運動,並出版《牡丹社遭難民墓碑改修報告書》。大正15年(1926年)藩民墓開始整修,遭難者名單刻於碑上,昭和2年(1927年)12月完工。民國67年(1978年)沖繩史家又吉盛清來台,並分別於日、琉、臺三地,推動「臺灣遭害者之墓」與「琉球藩民墓」改修工作。民國70年(1981年)取得屏東縣政府、車城鄉公所同意興工,民國71年3月改建完畢,但將墓碑上的「大日本」三字塗掉。民國89年(2000年)碑文上的「大日本」字樣恢復碑體原貌。

 

  • 二鯤鯓砲台:國定古蹟,又稱「億載金城」,位於臺南市,1874年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時,清廷一面向日本抗議,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辦理台灣等地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以安平形勢險峻,奏請建造仿西洋式砲台一座。砲台由法國人帛爾陀(Berthaud)設計,從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建,到光緒二年(1876年)完工。當時安平南邊有一至七鯤鯓等七個沙洲島,砲台位於二鯤鯓上,故稱「二鯤鯓砲台」。因砲台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提額「億載金城」,亦稱「億載金城」,或相對於「安平小砲台」稱為「安平大砲台」。

 

  • 鵝鑾鼻燈塔暨附屬建物:屏東縣歷史建築,位於恆春鎮鵝鑾里燈塔路90號,清光緒7年(1881年)11月創建,清同治6年(1867年)3月9日,一艘美國籍商船「羅發號」從汕頭駛往牛莊途中,航行至鵝鑾鼻西南七星岩附近,觸礁沉沒,船員登岸後遭受龜仔角(社頂)原住民襲擊,除中國水手一人逃至打狗(今高雄)外,全部罹難,且琉球人多次在該處亦遇難,並引發牡丹事件,應美國及日本政府之建議而籌設。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參觀完愛與和平紀念碑,已經接近晚上了,於是趕緊打道回旅館休息用餐囉!

 

~~~~~~~~~~~~~~~

 

http://ihc.apc.gov.tw/Journals01Catalog.php?id=615

原住民文獻會網站之牡丹社事件資料:資料豐富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611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