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上個星期參加夏日藻礁夜觀趣的活動,覺得很喜歡,又上網看到馬崗潮間帶也是生態豐富的地方,所以就跟衛斯理一家人一起來個東北角一日遊囉!

 

IMG_0993  

 

首先來到礁溪溫泉公園泡腳囉!

 

IMG_0988  

 

IMG_0989  

 

這裡的水比較涼耶!

 

IMG_0990  

 

好舒服喔!

 

IMG_0992  

 

溫泉空心菜

 

IMG_0994  

 

外澳伯朗咖啡館往龜山島拍過去。在這休息頗久的,因為衛斯裡把拔掰咖,小孩們又跟老公跑去挖砂,所以不想曬太陽的大人就躲在咖啡館裡。

 

IMG_0996  

 

單面山與龜山島。

 

單面山(英語:cuesta),又稱半屏山,是用於形容地形,指一邊陡峭而另一邊緩斜的。其通常形成的原因,原本傾斜排列的岩層,其上層岩石較硬,下層岩石較軟,為地質上差異,受到長時間風化作用或雨水沖刷、溪水的向源侵蝕之下,致使岩層脆弱會受到較多的侵蝕,形成兩邊侵蝕速度不一的差異地景,此地景即為「單面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1001  

 

歐吉桑奮力跳拍。

 

IMG_1007    

 

一路來到了大溪漁港。

 

IMG_1013  

 

當然要來當地知名的益旺囉!

 

IMG_1010  

 

東西還不錯吃喔!

 

IMG_1016  

 

吃飽了、喝足了,來去大里遊客中心吧!底下遊覽車停車場有個蘭陽第一勝石碑。

 

IMG_1017  

 

是何應欽將軍題字的呢!

 

IMG_1018  

 

往海邊照過去,風景頗優美的。這裡也有個小小的伯朗咖啡館。

 

IMG_1019  

 

大里遊客中心拍的龜山島。

 

IMG_1022  

 

遊客中心有蘭陽當地的介紹展覽及影片可看。

 

IMG_1023  

 

中國戎克船

 

中國帆船是中國獨創的帆船類型,相傳於西元前200年的漢朝已經存在。經過改良及演變後,至20世紀初仍然活躍於中國近海,多用來貿易及運載。

 

帆船首初於文獻出現是在漢朝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朝時中國帆船設計4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這樣能夠使船隻即使在逆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高速前行,無需像西方帆船一般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性篷帳。當時最大的船長達20公尺,寬10公尺,可以容納700人左右或260噸以上的貨物。

 

經過宋朝與元朝改良後,中國帆船於15世紀-17世紀中,大量出現於中國近海。期間明朝特使鄭和的船隊,亦是經過改良此類船隻,遍遊東亞、南亞,遠達非洲。另外亦有證據顯示,當時的中國帆船,長約100多公尺,寬度約50多公尺,稱為寶船。

 

18世紀後,作為民間交通運輸的中國帆船為平底船,舵位於尾部的正中間。中國帆船兩端用木板封蓋,船底為矩形的中空盒子,船內有多道防水措施。長約12公尺,寬約4公尺,高約1公尺半。這種船應用至1920年代。

 

英語稱中國帆船為「junk」,被音譯成「戎克船」,一說此英文名稱由馬來語的「dgong」或「jong」所演變出來的;另一說是依據中國福建史學家朱維幹考查證據,是由閩南語發音的「船」,即「舟宗」(左「舟」右「宗」)或「艚」字轉音而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1025  

 

草嶺隧道

 

IMG_1026  

 

沒辦法走草嶺古道,也要把古道的景點拍回來。

 

IMG_1027  

 

龜山島空拍圖

 

IMG_1028  

 

龜山島側拍圖

 

IMG_1031  

 

仿同治六年虎字碑

 

IMG_1032  

 

仿同治七年虎字碑

 

虎字碑,位於新北市貢寮區草嶺古道內,為清台灣鎮總兵劉明燈於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冬季所書。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相傳劉明燈過草嶺時,突遇暴風雨,便書此一筆虎字加以鎮壓,取《易經》「風從虎、雲從龍、聖人作而萬物睹」之意。以「虎嘯而谷風至」,「風至而霧散」的道理。就地揮毫此「虎」字,命屬下勒刻於巨石上,以鎮風魔。

劉明燈據聞酷愛「虎」字,且有公母之別。虎字碑之字為母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1033  

 

虎字碑緣志

 

IMG_1036  

 

兩側為平埔族甕器,中間則為排灣族百步蛇甕器。

 

IMG_1034  

 

三貂社介紹~三貂社是平埔族,也就是現今凱達格蘭族。

 

相傳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是從台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登陸,17世紀康熙年大地震前,文獻指出仍為台北一帶最主要住民結構。如詳加細分,該族分布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的瑞芳、貢寮、新店、板橋及桃園北區。部分學者則以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為界,分為南北兩支系,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的一支「社頭社」(哆囉美遠社/Torobiawan),可再將該族區分成:巴賽族(Basay)與雷朗族(Luilang)。

 

傳統的平埔族社會,對於信仰,其實大多還停留在祖靈崇祀以及圖騰膜拜的階段,各族的祭典不盡相同,其中北部的凱達格蘭族的祭典有農曆六月十八日和農曆八月十六日。六月的祭典是在祈求魚獲豐收,八月的則是感謝祖靈庇祐農作收成,他們會以其神聖的植物山橄欖當作祭品。

 

該族以及其他平埔各族一樣為母系社會,從婚姻與財產制度中可顯而易見:男性必須入贅,家產也由女性繼承,這與漢人文化有極大的差異。17世紀-18世紀,中國泉州、漳州一帶的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加上漢人沒有攜眷,因此通婚漢化程度都極深。在此情況下,除了被漢人歸類為「熟番」外,原有文化制度也迅速滅失。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1037  

 

大里天公廟

 

草嶺慶雲宮,又稱大里天公廟,位於臺灣宜蘭縣頭城草嶺古道附近,是一座主奉道教尊神玉皇上帝的廟宇,景色壯麗、殿宇巍峨,是宜蘭名勝也是宗教聖地。廟下方有一大石,上有何應欽將軍親筆所題「蘭陽第一勝景」字跡。

慶雲宮主祀玉皇上帝,陪祀水仙尊王、福德正神、天上聖母(護法神千里眼、順風耳)、太歲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官大帝、三恩主(關帝君、純陽祖師、灶君)、太陽星君、太陰星君、五穀先帝、中壇元帥、托塔李天王、二郎真君、王靈官、馬靈官。

嘉慶二年(1797年),福建漳浦人吳明德,奉玉皇上帝神像渡臺,聞吳沙入墾噶瑪蘭(宜蘭),故來歸附,定居草嶺,並結草庵祀奉玉皇上帝。時漢人與臺灣原住民日有激鬥,乃禱於玉皇,靈跡大著,屢戰屢勝,原住民遂來言和。

道光十六年(1836年),鄉民鳩資,建廟於草嶺腳(約今大里國小附近),稱「大里天公廟」,廟貌猶陋。

日治時期明治37年(1904年),吳紹華等醵資,遷建廟宇於現地,題名「慶雲宮」,典出宋朝蘇東坡詩句「一朵紅雲捧玉皇」。

昭和7年(1932年)重修。

1951年,添建前殿竣工,廟貌莊嚴穆肅。

1969年,臺灣省議會議員李建和倡議建一凌霄寶殿於廟後,藉以壯之,1976年全殿竣工,計歷時6年有餘。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IMG_1038  

 

廟旁階梯上去就是草嶺古道囉!

 

IMG_1040  

 

古道旁有許多字跡模糊的石碑。

 

IMG_1041  

 

上方還有個永生亭。

 

IMG_1044  

 

天氣超好的,拍出來的景色也美。

 

IMG_1045  

 

草嶺古道

 

走到這就折回去遊客中心了,因為今天沒排時間專走草嶺古道咩!

 

IMG_1047  

 

接著來到石城觀景區,聽說是看龜山島最好的地方。石城景觀區仰望山頭,不曉得草嶺古道是否就在山的另一邊?

 

電話:03-9780920 

地址:宜蘭縣頭城鎮濱海路七段350號 

 

位於頭城鎮北部咽喉處,與台北縣貢寮鄉交界之地,據說三百年前:『紅毛番』在海邊以巨石建築城堡,故名為石城。石城服務區位在台北縣與宜蘭縣的縣界上,濱海公路117.5公里處,為濱海公路自台北進入宜蘭的第一個遊客服務區,距離草嶺古道出口及石城聚落約三百公尺。設備則有停車場、主體建築、浮雕展示廣場,浮雕展示廣場設置有多幅與宜蘭開墾事蹟有關的浮雕壁畫,磚紅色的主體建築,與石城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而服務區的主體建築利用海岸高差地形所建的二層樓建物,上層連接停車場,是販賣店及旅客休憩、觀賞海上景觀空間。下層則鄰近海岸線,設有公共廁所供民眾所使用。

 

資料來源:美美美旅遊網

 

IMG_1049  

 

龜山島

 

IMG_1053  

 

大家開心合照。

 

IMG_1054  

 

天氣實在是太熱了,所以在咖啡店買了杯芒果冰沙消暑。

 

IMG_1060  

 

礁岩上還有人在磯釣呢!

 

IMG_1062  

 

往宜蘭方向拍海岸線,氣勢磅礡吧!

 

IMG_1064  

 

秀逗望遠鏡,不用頭錢讓你看個夠。

 

IMG_1065  

 

咖啡店斜下方海蝕平台。

 

IMG_1067  

 

石城觀景區果然是拍龜山島的好地點哪!

 

石城是有名的定置網魚場,但是從照片裡實在很難看到定置漁網,還是現場看,才看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6111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