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了卞家牛肉麵,接著來到了仙洞巖。
仙洞位在基隆西北方中山區的仙洞里,為一處天然的海蝕洞,海水即在洞旁,今因海岸上升緣故,與海已相距10多公尺。相傳有仙人於此修道而登天,故名仙洞。
仙洞附近奇岩怪石林立,自然天成,景觀引人。拾級而上,可見碑上『仙洞巖』三個字。洞前的石階旁矗立一座大佛像,雄偉壯麗,可供人膜拜。
仙洞巖
上了階梯,左側有尊觀音石像。
仙洞巖外有碑文。
其實裡頭碑文也不少。
仙洞巖附近在清朝時期即是基隆重要的軍事要塞,中法之役,法軍便是由此上岸攻取基隆。仙洞內主要可分主洞、右洞、左洞等,洞內清靜幽暗,曲折蜿蜒,氣氛神秘。主洞兩側石壁上,有許多佛雕、墨跡,唯妙唯肖,盡頭也有一尊佛像,供人祀奉。右側為一小洞,不易深入,可在洞口外焚香禮拜。左側洞一片漆黑,遊洞赭須自備照明燈前往。此洞寬窄起伏不一,時蹲時側才可通行,約80公尺餘,則視野豁然開朗。
目前供奉觀音佛祖及三寶佛祖神像,另有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觀音石佛,及菩薩、護法等佛雕刻像,岩壁刻有許多清朝時期文人騷客所遺留的墨寶遺跡。
往洞內走去,更加涼爽。
由於屬於鬆軟岩質,所以留下了許多到此一遊的刻字。
民國48年的刻字。
日治時代的石觀音神像。
三寶佛祖神像
這位是唐三藏嗎?
接著來到左洞,怎麼感覺比鹿港摸乳巷還窄呢?
洞穴小徑壁面上都是濕氣,小孩很怕把衣服給弄髒,其實壁面上並沒有青苔,不用擔心啦!
這裡又窄又低的,超怕路隊長老公太龐大,過不去咧!
總算抵達洞內,休息一下吧!
連小徑上壁面都有刻字留念。
哇!還有民國38年的刻字,想必刻字之人應該都8.90歲了吧!
這個更厲害,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日本遊客的刻字留念。
此洞內有天然形成的座椅,不過座椅上仍被刻字留念。
連塞在一起的石頭堆也不放過。
小徑上頭比一線天還要細,難怪要低著頭走路。
光緒十二年仙洞碑。
甘珠瓦爾 呼圖克圖
本以為是滿人姓氏與名,結果是甘珠活佛,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http://tw.myblog.yahoo.com/jw!Fi6Gk.6aHwC3tiEhrm.TRbCF/article?mid=166
有關甘珠活佛的網頁介紹。
仙洞巖
接著來去仙洞公園及聖安宮吧!
仙洞巖的大佛。
仙洞公園
基隆港
聖安宮忘了拍,不過一旁的媽祖廟應該是聖安宮新建的吧!
基隆聖安宮奉祀的天上聖母俗稱「基隆鱟港媽」,又稱「大甲開基金面大媽」及「六媽」。是大甲鎮瀾宮唯一金面開基大媽。
聖安宮臉書
新建的媽祖廟龍柱氣勢非常磅礡。
正殿雕梁畫棟,不過還沒完工。
看過了媽祖廟,循著剛剛的階梯往下走去。因為仙洞公園的兒童遊樂設施都壞了啦!根本不能玩。
下了仙洞巖的階梯左側,可以看到往佛手洞過去的階梯。
不到一分鐘就抵達佛手洞的洞口。
佛手洞洞口
這裡不若仙洞巖,一入口就有神像坐鎮,感覺有些陰森森的。
但真正進入洞內,才發現,原來也跟仙洞巖一樣,充滿溼氣的洞穴,卻沒有青苔,頓時令人感到十分清淨涼爽。
這兒也有一線天嗎?
佛手洞位於仙洞巖旁,須由步道拾階前往。由市政府重新規劃改善而成一人文景觀區,並鋪設有碎石步道,防止溼滑。佛手洞內有數個走道分別通往不同洞窟,別有洞天各具景觀。走入洞穴有種探險掘密的新鮮觸動,陰涼感受又如天然冷氣,十分特殊;在最深遠處洞窟的石壁上(稍仰頭觀看),有天然風化形成之石手印,惟妙惟肖有如佛手,故名佛手洞。
佛手洞早期曾有人居住,尤其是二次大戰期間,基隆港是美軍主要空襲目標之一,不少民眾就長期住在洞內躲避戰火,有的就在洞內埋鍋造飯,現在還留有不少當時斧鑿痕跡。「佛手洞」雖然就位在仙洞巖旁邊,但過去卻少有人知道,直到前些年經當地里民大力外呼籲開發觀光,才由基隆市政府重新規劃成一人文景觀區,在洞內加設燈光並鋪設碎石步道,以防止溼滑,遊客進入洞穴有種探險掘密的體驗,因而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打響名號後,吸引不少人慕名前往。
佛手
佛手洞內很像武俠劇武林高人居住的地方,本以為很像迷宮,結果後來看了地圖,才知道裡面的路徑並沒有想像中複雜。
佛手洞路標
洞咖啡旁的畫布。
洞咖啡
KUMA基隆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