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洞咖啡,往外木山海濱瞧瞧。
基隆嶼
為一火山噴發形成的小島,四周皆為峭壁,幾無平地。其景緻也因陸上觀賞位置不同而改變,更因氣候變化而展現其多重的美感;天晴氣朗可見火山島之氣勢,晨昏時其隱約外形更顯神秘感及飄渺。
資料來源:基隆市觀光旅遊服務資訊網
遠處有幾艘貨輪。
我們停車停在情人湖濱海大道石碑附近。
還有海上孤舟。
基隆嶼,又稱基隆島,位於台灣島東北方外海、太平洋的東海中的島嶼,,古稱雞籠杙,行政區屬基隆市中正區,直線距離和平島北端約3.3公里,距離基隆港口約4公里。
東北─西南長約960米,寬約400米,面積約24公頃,島上最高海拔為182米,狀如鯨魚。與棉花嶼、彭佳嶼、及花瓶嶼並為基隆外海四個火山島嶼,是由角閃石黑雲母石英安山岩所構成的島嶼,四周皆為峭壁,幾無平地,多見海蝕洞穴與岩礁。
下海玩水去,不過沒玩太久,因為小孩覺得海水髒。我才覺得岸邊恐怖咧!好多海蟑螂喔!
島上由於受到基隆多雨環境與岩石風化影響,植被豐富,多生榕樹,並且生長大量的野百合、金花石蒜、石板菜、女貞、防葵、萬年松、木槿等植物。目前基隆市政府逐步復育百合、金花石蒜。五、六月份為百合花季;八至九月為金花石蒜花季。島上除了珍貴的火山地形之外,也有獨有的火山螃蟹。島上並無野生的大型哺乳動物。
- 聳立於基隆港外,為日治時期基隆八景之一,稱為「杙峰聳翠」,基隆仕紳許梓桑有詩吟詠:「萬人星羅繞杙峰,杙峰不與眾山同,孤高千仞凌霄漢,一望蒼茫鎮海東。」
- 島上遊憩設施以步道和涼亭為主,視野所及,西南面是野柳至鼻頭角的北海岸,東北面則是廣闊的東海。
- 島上有基隆嶼燈塔,興建於1980年,採太陽能發電,現歸海關管轄。另有日治時期遺留之「楠田上等兵殉職碑」,用以紀念因工事殉職兵士。
- 基隆嶼過去由於軍事管制因素並未對外開放,2001年才正式開放登島觀光,目前可由碧砂漁港與基隆火車站前小艇碼頭登船前往。附近的海域也是基隆外海有名的磯釣場,盛產白帶魚、鎖管等豐富漁產,每到入夜之後,可見一艘艘的海釣船停泊在基隆嶼附近,也是基隆嶼晚上美麗的另一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停留沒多久,準備驅車往今天的重頭戲~和平島~出發囉!
停車場對面的海藻酥必買,好好吃喔!
來到了和平島公園。
和平島(巴賽語:tuman)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中正區的一座島嶼,全島坐落於基隆港東北。原名社寮島,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
和平島的聯外交通藉著和平橋與基隆市區連接。和平島全島原分為和平島本島(舊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三大部分,和平島本島西邊以人造堤防與桶盤嶼相連、西北則以明德橋與中山仔嶼相接,目前三島嶼已全部連為一體。
和平島的海岸以海蝕景觀聞名,這些區域曾被列為軍事管制區,現在已開放為海濱公園。
和平島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考證,連接和平島與基隆市區的和平橋,極可能是台灣歷史上最早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但現有的橋樑已非當年的古橋所以無法考證。
海濱公園內的海岸,有一處「蕃字洞」的歷史遺跡。洞內岩壁曾刻有荷蘭文字,岩石屬於砂岩,毗鄰海邊,幾百年來受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洞內文字已風化剝落,原有荷蘭文字早已消失。這裡又曾被和平島的國軍利用做為碉堡,加上歷年來好奇一遊的遊客觸摸及塗鴉,或有故意塗寫外國文字,以混淆視聽。蕃字洞的傳言是否屬實,已難考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海角樂園的聖薩爾瓦多城。
聖薩爾瓦多城今日已完全不復見,原址目前為中國造船公司的船塢,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曾鼓吹保護殘餘堡基,但在二次大戰盟軍轟炸及日軍多次軍港建設,目前認定應該無剩餘任何遺跡。但依據歐式城堡建築都有地下室及地基的慣例,及船塢不需地基,部分學者認為更深的地底仍存部分遺址。
兒童戲水池及沙灘。
深水池
首先先來去深水池玩吧!
兒童戲水池水深到大人膝蓋左右。
夕陽
池中倒影好美。
和平島公園,是1989經前省旅遊局頒發正字標章風景區,早期原為軍事要塞管制區,致目前地形保持良好,園內具有由西班牙統治稱仙帝新島,再歷經荷蘭、明朝、清朝、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於光復後改名和平島,島上原住民為凱達格蘭族的巴賽人。
和平島公園經基隆市政府於1988年公開招商委外經營由和平島育樂公司經營迄今,和平島公園位於基隆東北一禹,因長期受迎風面海蝕及風蝕影響,更造就特殊的地形景觀,如海蝕平台、豆腐岩、海蝕溝、海蝕崖、風化窗、萬人堆、千疊敷、海蝕洞、蕈狀岩、獅頭岩、熊頭岩等。
和平島公園雖長年受海風吹襲,但藻生植物(如紫菜、髮菜、鹿角菜、筊白菜、鵝菜、石花菜、紅毛苔、青菜等),魚生物(如黑毛、白毛、白帶魚、象魚、青魚、黃雞、龍蝦等),均隨季節的不同,而遨遊於和平島公園周圍,更為四季垂釣好去處。
趁著老公小孩玩水時,來去走走吧!
海蝕地形上也能長草呢!
螃蟹
近點拍,發現海蝕地形色彩偏近橘色呢!遠處還有一堆蕈狀岩。
環山步道環的是『中山仔嶼』。
超明顯的節理。
好像兩隻鱷魚喔!其中一隻還戴著帽子呢!
遠處一堆機械處為造船廠。
和平島舊稱皇帝殿,為兩千萬年前形成的大寮層,以砂岩與頁岩地形為主。
有看到上圖被炸掉的頂部嗎?
涼亭底下有軍事設施。
右方洞穴,上面有個藍色的印記,這就是『番字洞』。
這個「番」字,指的是荷蘭人。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占據台灣北部。1661年,鄭成功率軍驅逐盤據台灣南部的荷蘭人,但直到1668年,荷蘭人才在鄭軍的討伐下完全徹離社寮島(今和平島)。傳說這個洞就是荷蘭人最後退守的據點,當年還在石洞壁上刻有荷蘭文字,「番字洞」因而得名。可惜經過長期的風化侵蝕後,史跡幾乎蕩然無存,只留其名供後人想像了。
番字洞全長約二十公尺,在地形上叫做「海蝕洞」,也是海蝕地形的代表之一。由於受風浪影響,洞內十分陰溼,不難想像當年荷蘭兵在躲避鄭軍時的艱辛了。
資料來源:王明雪主編,《台灣深度旅遊手冊11 基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頁138。
涼亭底下有間廟,不曉得是何時被哪裡的信徒蓋的。
廟的上面就是『石觀音』。
千疊敷:因波蝕棚上節理發達,形成一塊塊岩面,好像是千張塌塌米舖在那兒,故名千疊敷。
時間關係,沒有過到九曲橋對面參觀,只好等待下次再參觀囉!
琉球漁民慰靈碑
1905年前後,琉球人遷居至基隆,形成一處多達560人的聚落。台灣人提供琉球人居住的地方,琉球人也相對地將捕魚、造船和修理漁具等漁業技術,毫不吝惜地教導給基隆居民。台灣人曾經和琉球人互相合作,宛
如兄弟姊妹般地生活在一起,這是一個光輝燦爛且令人驕傲的史實。
琉球聚落雖已消逝在戰火與重建的過程中,基隆居民費時勞心,收集起分散在社寮島(今和平島)附近的西班牙人、荷蘭人、原住民和許多琉球人的遺骸,連同對琉球人的記憶,祭祀在萬善公廟內。
琉球各眾有志之士為感謝基隆市民祭祀其先祖,藉此機會表達感謝意,並祈求兩國千秋萬世之和平,故立本座石像於此。
軍事設施
觀海步道還沒去過呢!
再見囉!和平島,我一定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