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公年假消化掉的小旅行第二天,今天主要是要參觀寶藏巖,而自來水園區因為就在寶藏巖旁邊,所以就加入成為一日遊囉!
看指示牌就知道自來水園區跟寶藏巖很近哪!
穿過一旁的公園。
公園前頭寫著自來水園區,才知道原來這公園就是自來水園區的一部分啊!
神啊!請把寶特瓶帶離地球吧!
看樣子像是聖誕節花車,但標題卻是如此的有意義,讓我的心震撼了一下!
沒有水的水池
塑化森林:森林長期受到保特瓶與塑化劑的汙染,竟然長出了塑膠的果實與菇類,成為怪異的塑化森林。
寶特瓶做成的小香菇,很有巧思吧!
大聖誕樹與自來水博物館。花台下的孔洞就是博物館內排熱空間的熱氣出口。
西元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
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
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自來水博物館誕生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資料來源:自來水園區
抽水機組設備(放置清水抽水機區)
1908年(民前四年),設有原水與清水抽水機各四部及附屬設備。惜因文獻資料不足,原始機組型號無法確認。1922年(民國十一年)增加一座清水抽水機。1940年前後更新機組。1950年更新五部機組;1960年再度汰換一部清水抽水機形成今日之現況。
其取水流程係利用原水抽水機抽取新店溪原水,送至觀音山麓慢濾場進行淨水處理,再由清水抽水機將處理過之淨水,抽送至觀音山上之蓄水池,藉重力自然流方式輸送至市區供用戶用水。
抽水機組附屬設備,計有開關、啟動器、抽水泵浦、配電控制盤、變壓器及高低壓配電盤等。
自來水博物館模型
有著華麗巴洛克風格的自來水博物館。
http://waterpark.water.taipei/ct.asp?xItem=98913448&ctNode=77466&mp=114021
自來水博物館建築形式請參考以上官網。
抽水機管線
唧筒井
抽水機管線都被切斷了!
這該不會是由客人踩踏板而移動的咖啡吧吧?還是只是擺著好看的啊?看起來蠻有趣的。
園區的耶誕裝飾還蠻美的呢!
輸配水器材區
這次沒有進入參觀,因為帶孩子來去了好幾次囉!
反到是一旁爬坡上去看到一梅園。
梅花才開了幾朵而已。
接著沿著路徑繼續參觀。
這兒也有兒童遊戲區呢!很適合假日全家大小一起來玩。
921震撼
921地震時,整個鋼管遭扯裂,嚴重的扭曲變形。
生態景觀步道
生態景觀步道沒有時間去走,直接走下景觀步道準備離園去。
水舞
我們往台大公館商圈前進,要來吃午餐囉!
先去水源市場晃晃。
來到泰國小館對面的舊書店培養培養文藝氣息。
泰國小館的菜單實在多到令人眼花撩亂啊!
地址:北市汀洲路三段219號 02-23670739
綠椰汁咖哩雞飯
辣炒打拋豬肉飯
用完午餐後,我們要繼續參觀寶藏巖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