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算是我們的假日近郊旅遊,且也因為去年年初到北投玩時,並沒有參觀到溫泉博物館,總覺有些遺憾,因此是補去的啦!
新北投車站1916年新建時樣貌。
現在整個車站在彰化台灣民俗村裡。
還有地區性的古蹟公益信託基金可以捐款呢!
公益信託運動說明。
關於北投介紹。
剛好碰到整點的水舞秀。
北投溫泉區地圖~可愛版。
北投溫泉區地圖
這是今年超夯的北投圖書館,去年年初就是因為這理太美了,孩子也窩在這裡看書,而沒有參觀到溫泉博物館啦!所以才於去年年底又去了一次北投玩玩。
千禧湯對面的北投兒童樂園門牌。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現在的台北市北投區自日據時期即因溫泉而盛名。1913年當時的台北州廳為了要提升一般民眾享用高品質的溫泉,運用了公共衛生經費五萬六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這一座公共溫泉浴場,文獻記載是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可說是北投溫泉發展史上極重要的代表性建築。由於當時的日本受西風影響甚大,因此這一座溫泉浴場採東洋和西洋混合的建築形式,大門口的圓柱是希臘式的多里克柱式,一樓的大浴場,鑲嵌著天鵝圖案的彩繪玻璃,還有半圓形拱窗,具有濃厚的英國鄉村別墅風格,二樓外觀採雨淋板的木式結構,裡面是大型的榻榻米和室,並可作為宴客廳,建築規模最初即為兩層,入口處設在二樓,有涼亭、換鞋玄關,進入經樓梯下到一樓後有男女更衣室及個別的沐浴大池,重要的賓客則在南側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浴場內最主要的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的大池,顯示當年泡湯的男女比例較為懸殊,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與兩側牆上的鑲嵌彩色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北投溫泉博物館」在台灣光復後被改為中山堂,並做為國民黨陽明山民眾服務處,後來曾被借用為電影道具存放處,並因此造就了一段以北投為背景的台語片歷史,但最後的下場還是任其荒廢。直到1995年北投國小一群師生在鄉土教學課程中發現這棟破敗不堪的公共浴場,經過學生、老師們連署陳情,社區居民團體也積極的奔走呼籲,終獲得台北市政府通過古蹟申請案,並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1998年北投溫泉博物館由台北市政府著手修復成史蹟類保存博物館,館內規劃成十一個展示區,展出有關溫泉的種類來源,北投溫泉相關的發展史及圖像,北投燒陶瓷和藺草等特殊產業,北投石和北投的火山地形、世界溫泉介紹等。博物館免費開放參觀,但為維護法定古蹟之承載負擔,參觀人數限定一百五十人,當參觀人數超過時,將採取入館人數管制。面對曾經的頹圮,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再生,不但是台灣溫泉絕代風華的呈現,作為社區發現、社區參與的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代表的更是台北市民愛護家鄉的精神展現。
資料來源:北投溫泉博物館
這座溫泉浴場採東西洋混合的建築形式,高聳的煙囪造型是西洋建築常用的手法。
外頭還有古色古香的日式涼亭呢!
溫泉博物館門前的日式涼亭,以前人力車就停在浴場門口,過往遊客也能暫坐於此休息,功能類似現在的候車亭。
日治時期的公共浴場。
源頭是:地熱谷。
這理是集會表演場所,沒有活動時不能進入。
「榻榻米和室大廳」是泡湯後納涼、用餐、休憩的地方,開放的空間通風良好,寬闊的場地也可以做為大型宴會的場所。
從「台語片的好萊塢」主題館可以尋訪懷舊的風情,早期台語片盛行的時候,北投的景色與酒國風情,吸引了許多電影來此拍攝。台語電影和北投有相當大的歷史關連與情境意義,這段風光的歷史不但記錄了北投的過去,也寫下台灣電影史上最燦爛的一頁。
小姐!請給我一張「溫泉鄉的吉他」,多少錢一張啊?
門後有什麼東西呢?
原來是「雨戶」,下雨的時候可以馬上把雨戶展開,遮風擋雨。
這就是雨戶的軌道囉!
大屯山彙圖。
北投溫泉博物館具有濃厚的英國鄉村別墅風格,是北投溫泉發展史上的地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樓梯間有華麗的扶手,看得出歷經歲月的滄桑,卻仍然華麗優雅。
「北投石」是正式學名,也是全世界唯一用台灣的地名來命名的礦石,它的產地只有日本玉川及台灣的北投溪。
北投石家鄉地圖。
地熱谷介紹。
北投石與天然輻射
很美的結晶吧!
放射值
北投石命名由來。
北投為何會有溫泉?
溫泉形成原因。
硫磺介紹
家庭浴池
個人浴池
獨立的泡湯池給重要的賓客使用,據說日據時期的裕仁皇太子也在此地落腳休息,連國父孫中山都曾到此沐浴用餐。
浴場內「重錘式上下推拉窗」圖解。
整修浴場時挖掘到的東西。
磺底石
溫泉分口徑磚
木質水池塞
馬桶狀的溫泉陶管。
往大浴場的走廊。
當時的座椅。
日治時代台灣的主要溫泉,您去了幾個了呢?
台灣早期四大溫泉
哇!這些都去過了耶!但是由於四重溪溫泉歷史太久遠了,完全沒記憶呢!
台灣溫泉開發
1F的溫泉浴池。是羅馬式浴池,更結合了斑斕絢麗的玻璃彩繪,整個浴池都是歷史文化的結合。
溫泉博物館模型
新北投車站模型
整修許多次,連壁面磁磚也都不同呢!真是有趣。
突兀的綠色牆壁
吊點滴的牆壁
真是感謝莊秀鑾女士,讓美麗的彩繪玻璃重現。
浴場內處處可以看見因著不同時期整修,而有不同顏色的磁磚,這也見證了歷史的演進。
在歷史的滄桑過程中,我們無法參與,但經過有心人士的奔波,才得以讓這樣的古蹟保存下來,我們是何其幸運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