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到十三行博物館是剛懷Ringo的時候,所以也已經六年半沒去十三行博物館了,因此老公提議再來去看看吧!最主要是因為今年都不用門票啦!
十三行博物館
地 址:台北縣八里鄉博物館路200號
十三行博物館前碑。
銅雕
Ringo與陶甕合照,參加一樓學習體驗室的良渚文化介紹。
體驗室裡有探勘模型。
接著跟著動線上樓,旁邊的壁面上有十三行盆地的堆積土層介紹。
十三行遺址的地層可分為四個地層:由下往上介紹
生土層:黃色砂質土,沒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厚度不一。
十三行文化層:土層厚度20~60公分,出土文物有貝塚、陶片、鐵渣及凹石等。
近代文化層:清代及日治時代的文物堆積,土層厚度有5~60公分,出土文物有青花瓷等。
表土層:晚近的文化堆積,土層厚度有10~30公分,出土文物有現代房屋遺跡及垃圾等。
十三行遺址探勘模擬。
再來參觀良渚文化特展。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同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一樣,其考古地點分布於太湖周圍地區。
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3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緻。
良渚文化特徵:發達的犁耕稻作農業、分工細緻的手工業、大型營建工程、精美的陶器製作水準、刻畫符號和以玉器為代表所呈現的文明特色。
2007年11月29日,杭州市政府與浙江省文物局在良渚遺址管委會聯合召開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重大消息。良渚古城遺址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面積和北京頤和園相當,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
杭州良渚古城發掘:http://big5.ce.cn/culture/archeology/200712/11/t20071211_13872299.shtml
夏朝可能起源於良渚文化: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6674265.html
浙江餘杭玉架山發現良渚文化環壕聚落遺址〈圖〉:http://big5.am765.com/whsk/mnxy/200911/t20091117_512709.htm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從反山12號墓發現的完整神人獸面組合圖像,使考古學家順利地解讀出各地出土的各類簡化圖樣,這一高度程式化的圖像,被視為良渚人崇拜的神徽。
馬家濱文化腰沿釜: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吳家埠
崧澤文化陶鼎:出土地嘉興雙橋遺址
南酸棗:良渚人使用南酸棗釀酒。
螺獅殼:可稱做現代燒酒螺吧!哈哈!
靈芝:哇!四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就很懂得養生喔!這可是千年靈芝咧!
石鉞
原本是一種大斧,應是從原始農具演化而來的。
帶把石錛:石錛的用途一般認為應是作為刨木之用。
夾砂陶甗: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南湖
甗(音眼)這是一種複合炊具,下半部是鬲或釜,用來燒水煮湯,上半部是甗,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以通蒸氣以蒸熟食物。
黑陶豆: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北湖
豆是一種食器,因不會漏水,所以專門用來盛醃菜及肉醬類食物。
圈足罐: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南湖
應該是用來裝水、酒及食物的用途吧!
黑陶盉: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葡萄畈遺址
盉的用途是在於調和酒味。
陶過濾器: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小林萬陳村
寬把袋足鬹: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葡萄畈遺址
鬹(ㄍㄨㄟ)其口部有槽形的「流」,目的是讓其中的羹、粥、酒漿由此傾入人口或其他器皿。鬹的主要用途是燉煮羹湯或溫酒,其上不能置放甑籠蒸煮食物。
資料參考:歷史文化學習網
http://culture.edu.tw/index.php
黑陶橢圓形科符豆: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北湖
黑陶刻符帶把杯: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南湖
刻紋貫耳壺〈盛酒器〉: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餘杭良渚鎮
接下來來看看良渚文化的玉器吧!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玉器水準及型式多樣化、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是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玉璧
璧:是圓形圓孔的平片狀玉器,商周及其以後發展為重要的禮儀用玉。
玉鉞: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安溪瑤山
玉琮: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良渚瑤山遺址
琮:內元外方的柱狀體。良渚玉琮一般都有或繁或簡的獸面紋。
玉琮: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星橋橫山M2
玉琮芯:出土地杭州市餘杭長命鍾家村
龍首紋玉鐲: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瑤山遺址M1
玉帶鉤: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瑤山遺址M7:53
玉鳥: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反山遺址M14
鐲式琮:出土地杭州市匯觀山
良渚文化的玉琮之王: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圖像與前頭神人獸面的圖像均有相關,只是繁簡不一。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中國古玉用材主要為軟玉。
年代稍早的玉器,多為小件生產工具和裝飾品,都是實用器物。到後來玉石多被加工成非生產生活用品,其中神器和禮器占多數。以良渚文化的玉器為例,主要玉器器形為鉞、琮、璧三種,是玉之重器。有的研究者認為鉞可能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誌物。
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琮體有圓筒柱狀和內圓外方形柱狀兩種,體中部上下貫通一孔,孔徑大小不一,琮體分節,節數不等,最多可達十餘節。每件琮都雕有神人獸面像,只是繁簡程度不一。
一九八六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余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十一座,出土了玉、石、陶、象牙、漆器等一千二百余件(套)文物,其中玉器占百分之九十,內有一件最大的玉琮,高八點八厘米,孔徑四點九厘米,外徑十七點六厘米,重六點五公斤,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轉角布列四節八組簡化神徽紋,四個柱面中間直槽內上下各有一神徽紋。圖像主體為一神人,頭戴高聳寬大的羽冠,臉部方正,重圈眼,寬鼻,闊嘴,露齒。聳肩,雙手伸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鳥形足,全身以獸面紋裝飾。這種神像有的極小,需借助放大鏡方能觀察,但刻紋線條流暢,細如毫發,表現出距今四千八百年前良渚文化的玉雕技藝所達到的極高水平。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8月28日第七版)
神人獸面圖象非常清晰吧!
玉璜
璜:形似半璧,上端齊平而中有凹缺,下端弧圓。
玉三叉形器: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瑤山遺址M7
玉管串: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反山遺址M17
刻紋玉勺: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安溪下溪瑤山
玉玦:杭州市餘杭區小林萬陳村1號墩M12
玦:扁薄圓環形,一端有切割斷口。
琮、鉞、三叉形器、錐形器,主要見於男性墓葬;玉璜、玉紡輪、玉圓牌則見於女性墓葬。而串飾、梳背、帶等是兩性共有的飾物。
紅燒土:出土地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鎮廟前遺址
紅燒土是泥沙相間塗抹在木材上燒製而成的,所以會有木材特有的圓形。
何人在良渚城生活居住:http://big5.huaxia.com/zt/zhwh/07-091/595024.html
陶屋頂: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卞家山遺址
良渚人住屋的屋頂樣式,屋頂中央還有通風口,此應為小型擺飾。
參觀完良渚文化特展,則繼續參觀十三行文化的展覽。這是仿十三行古蹟遺址的模型。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由於十三行遺址在台灣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學者通常將台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通稱為十三行文化。除了十三行遺址之外,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西新莊子遺址,也是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是台灣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從出土的鐵渣、礦石等礦物,顯示當時人已知煉鐵。除了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如果以史前文化較寬的定義而言,台灣北部地區擁有赤褐色或淺褐色拍印幾何紋硬陶的史前遺址,都屬於廣義十三行文化的範疇。就此而言,十三行文化的分布地區,在西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布到大安溪,向東則沿著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布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棧溪。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看法,根據時間、分布區域及文化內涵,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的類型。其中早期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間,包括十三行類型、後龍底類型、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包括埤島橋類型、新港類型、舊社類型與普洛灣類型。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4%B8%89%E8%A1%8C%E9%81%BA%E5%9D%80
織布
十三行文化的先民因靠海而會吃海鮮,也會做貿易。
十三行文化出土文物除了有貝塚,還有陶器、鐵器、墓葬相關器物及貿易往來所換得的器物。
十三行遺址貿易往來所換得器物的出土有很多瑪瑙珠、玻璃手鐲、玻璃耳環、玻璃珠,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現址還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罕見遺物。由於這些器物或者來自台灣其他的族群、或者來自南洋、或者來自中國,因此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所得來的。由此推斷,十三行在當時是台灣島內外重要交易地點,與外地的聯繫相當頻繁。
可能的製陶步驟:
一.從聚落附近河岸採得細質黏土,加入細砂防止龜裂,再以腳踩、手揉,混勻成為胚土。
二.將泥搓成泥條,捏塑成形,再用拍板拍打,使器壁平整及加強密度。
三.在陶器表面上附加方印紋、圈點紋等裝飾。
四.製好的陶胚陰乾至乾透,以免燒陶時龜裂。
五.在地面上挖出圓形淺坑,將陰乾的陶胚放入後,覆蓋大量樹枝及乾草,引火燒陶後取出。
十三行文化出土各式陶器。
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標本。其中,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約126個,破碎的陶片佔最大宗,估計約超過80萬件。十三行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依據其施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素面、拍印文系統、及壓印、刻劃、刺點、劙劃、捺點等。一般而言,紋飾多施於器物腹部及延伸的底部,大部分皆通體施紋,亦見紋飾呈環帶狀分布。
在各種出土陶器中,淡褐色陶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有其他器物少見的粗條紋紋飾。灰黑色泥質陶器數量也不多,但是頗具特色,器型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
在所有出土陶器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十三行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該陶罐在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據學者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
博物館的出口是一線天。
八里污水處理廠的六座消化槽全部彩繪上圖案,為生硬的建築美化加分。
太陽祭廣場的原住民木雕。
射日高台
一旁的設施還會噴出水霧。
竟然發現這裡有營區耶!
廣場中央舞臺前有台灣大學的學生表演舞蹈。
舞臺地下則是孩子們最愛的沙坑。
一面看著表演,一面下著小雨,於是出現了那麼長的一道彩虹。
營火點起,夜晚來臨,我們依依不捨的道別十三行博物館,期待下次再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