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妹好不容易排班放假卻碰到陰雨天,但是,因為是特地排休假,風雨無阻,還是要出發去玩兒。
本來要先逛老街,看到人還蠻多的,所以我們就先去別的景點瞧瞧。首先先到百年水車及水頭河底伯公看看。
南埔百年水車
水車是農田引水灌溉常用的工具,通常用於將水位較低的水圳水導入較高的田中。
在山多平地少的北埔,水車尤其重要,自南埔圳開濬,這座水車就開始運轉,至今已經一百多年了。
不過我們去並沒有看到水車在運轉,不曉得是不是已經變成景觀作用了?!
水頭河底伯公,其實就是當地的土地爺爺啦!
參觀完百年水車及水頭河底伯公,旁邊還有正在建造的遊憩區,這裡叫做總汴頭。
總汴頭一直走到土溝生態池旁有長長的木棧道,木棧道可以通到民宅,農田裡三三兩兩的白鷺鷥看起來好不愜意,真是優美的農村田園風光啊!
隨便拍就很美的地方吧!
土溝生態池
這個池子旁有種些櫻花,等櫻花季一到,應該頗漂亮的。
練習平衡感。
在綠油油的稻田中央拍照,還蠻是好看的,加上後面有棵大樹,感覺景緻更佳。
接下來驅車至北埔冷泉,北埔冷泉舊橋年久失修。
新橋像輪彎月橫跨在大坪溪上。
身後冷泉旁的瀑布很壯觀吧!
這兩池就是冷泉啦!
全省唯二的冷泉,一個在此,一個在蘇澳。冷泉是從地底冒出來的硫磺水,與一般溫泉水一樣有療效。
北埔冷泉停車場的碑造得還不錯。
大坪溪
二寮神木
二寮神木位於本鄉大林村第八鄰,距北埔市街二公里。該樹係屬樟木,野生於頂,故枝根十分發達,距地面一公尺處胸徑為四公尺、胸圍七、九公尺(含枝根) ,穩定處胸徑一公尺、胸圍六公尺、樹直幹高二十公尺、樹冠幅四百七十平方公尺,於西元一八三五年大隘開墾之際即已成巨木,神木樹齡約五百以上,現今為本省平地最大的樟樹,是全台灣唯一可以驅車到達的神木。
該棵神木最近由北埔鄉公所延請樹醫楊甘陵醫治過,原寄生在樟木身上的榕樹已被分離,因此樟樹才能存活下來,雖然被切了一部分,但還是非常的龐大。
基於中國人敬天崇拜自然之心理,因此當初墾民遂建土地公祠頂禮膜拜,至今終年燭火不斷,據說神靈顯赫,凡膜拜者皆如其所願。
資料來源:北埔鄉農會
二寮神木也有土地爺爺。
Ringo請我幫她點香,說也要拜拜!我問她拜什麼?
她說:我要跟土地爺爺說希望瑄瑄以後猜拳輸了會當鬼!
ㄘㄟˊ!自己每次猜輸都不當鬼,有時候還會哭的人,還要拜拜請求土地爺爺保佑好朋友猜輸了會願意當鬼,真是的!
二寮神木旁木造樓梯走下去,又是另一番景觀。
到了老街先來祭祭五臟廟吧!
邱家粄條:這家店的小吃都蠻好吃的。
吃飽喝足了來去逛逛老街吧!這是天水堂。
一級古積,建於1832年〈清道光12年〉由金廣褔開拓墾戶首姜秀巒所建,可說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一般稱為姜家大
房。
天水堂乃是一座比例相當完美,客家傳統建築佳作。在所有客家人建築物中 是較少見到的,亦代表姜家與眾不同的貴族氣派象徵。天水堂為北埔聚落內最大的居民建築,是開拓北埔的首任總墾戶姜秀巒的故居,因姜氏的郡望堂號為天水郡,故名天水堂。
資料來源:北埔鄉農會
金廣福公館
1834年〈清道光14年冬月〉,淡水同知李嗣鄴為了防番保民開疆墾土,示諭姜秀巒及周邦正等,向閩粵兩籍富紳募款,組成金廣褔墾號。
"金"代表吉祥,"廣"代表粵籍,"褔"代表閩籍,在北埔、峨眉、寶山等地 設隘防36處,而金廣褔公館即是當時處理開墾業務的辦事處。
資料來源:北埔鄉農會
金廣福前不遠的小徑刻上老聚落三字。
延著小徑通到另外一條馬路,看到一間古樸的“水井茶室”。
這是叮咚巷,在以前是防宵小用的,夜晚如果有宵小經過,石板就會發出聲音而得名。
慈天宮
為三級古積,創建於1846年〈清道光26年〉而開墾之初,慈天宮廟址雖已堪定,但因物資短缺,故暫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姜
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音神像,其後隨著墾業漸進,在1853年〈清咸豐3年〉遷建於現址。1871年〈清同治10年〉當時的墾首姜榮華,〈姜秀鑾長孫〉倡議擴建慈天宮,並募集大隘各庄民的捐銀,於1874年〈清同治13年〉竣工,即成今日主要規模。
本廟位於秀鑾山麓,歷史悠久,建物宏敞,莊嚴雅緻。始由姜秀鑾創建,次得姜殿邦、姜榮華父子先後修建,今日香火不絕,為本鄉居民唯一信奉之神廟。廟內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五谷先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東廊祀淡水同知李嗣鄴、姜秀鑾、姜榮華等之祿位。邇來香煙鼎盛,為地方宗教信仰中心,每年上、中、下元均有舉行祭典,祈求風調雨順、國泰平安。
資料來源:北埔鄉農會
天水茶房
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35號
逛到慈天宮已經開始下起大雨了,在廟前一旁的攤子買了麻糬車輪餅,然後用跑的到天水茶房擂茶。
古色古香就是老街的代名詞,到處都可以看到歲月刻畫的痕跡,連牆上未完成的慈天宮的畫作也感覺非常古樸。
我們點了三人份的擂茶。
下兩張都是茶點,左上是擂缽+綠茶,右上是擂茶的材料。
小孩什麼都要參一腳,東西擺好就用搶的,搶到頭香擂茶的是Cherry。
擂茶的方法:拿好芭樂棒,一手握住頂端當軸心,另一手握住下方旋轉磨碎、輕壓材料。棒子要拿好,不要敲到擂缽囉!
接下來是Ringo擂。
需要磨到出油才能加第一次水繼續攪拌均勻。
左上:還沒出油啊!繼續加油!
左下:看到出油的感覺了,還要繼續加油。
右上:終於可以加第一次水了!
右下:加入第一次水後攪拌均勻,再加入米麩,然後加第二次水。
加第二次水繼續攪拌均勻,就可以準備喝茶囉!
其實,在茶還沒擂好的時候,我們早就將茶點全部吃光啦!哈哈!
終於可以準備喝茶了!
加點米香別有一番風味。
擂完了茶,雨還是繼續下,只好趕快買吳阿姨、秀汶水的菜包及莊記柿餅當做伴手禮送給婆,然後打道回府。
後記:為了在日常生活中也擁有這樣悠閒高品質的生活,老妹從北埔回家後,就上網買了擂缽跟芭樂棒,上街買了擂茶材料,自己常常在家裡擂茶,還真是會享受啊!